素材家园

新闻中心|NEWS

丝绸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主页 > 丝绸文化 >

寻探杭丝印巷的丝绸记忆

来源:喜得宝集团 作者:小杉 发布时间:2016-06-28 点击数:69


  杭州盛产丝绸,又因南宋定都临安府,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杭州城里就有好几个地名比如“笕(茧)桥”、“机神新村”、“红门局”都浸染了丝绸记忆,而座落在新华路的“杭丝印巷”是一条用厂名来命名的街巷,在杭城用厂名来命名的街巷地名可以说少之又少。
  那么问题来了,说起“杭丝印”,估计许多80后、90后的人不太清楚,而说起“喜得宝”,那就家喻户晓了,也就是说,“杭丝印”就是“喜得宝”。“杭丝印”是杭州丝绸印染厂的简称,“喜得宝”品牌就是从杭丝绸印染厂的英文名缩写“HSDP”,并溶入企业愿景和蚕文化演绎而来的,喜得宝品牌LOGO标识设计也有着丝绸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精神气质,设计师以蚕的∞字型吐丝方法和英文字母HSDP的组合为设计灵感,经过创新设计,将HSDP 以桑蚕吐丝、柔韧绵延的丝绸特质和丝绸产业传承人奋斗不息的精神,设计出了今天蜚声中外的LOGO图案-- ,而“喜得宝”文字则采用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由著名书法艺术家亲笔题写,显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问题弄清了,那我们就来沿着市中心的新华路往里走一段路,一条不起眼的杭丝印巷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它长不足百米,宽5米左右,昔日狭窄的长庆街、新华路、三角荡巷,如今已换成宽阔的大马路,原来的杭丝印厂址也换成了一片多层式的柳营苑,只有一幢原属杭丝印的绿色三层过街楼还静静地横卧在这条小巷之上,经历岁月的洗礼,已甚是斑驳,它不仅沉淀了许多人的记忆,也仿佛诉述着杭丝印厂的历史。
以前,这条巷很是热闹,巷内数家百货、糕点、理发小店沿巷开设,加上边上的新华二小,职工业余大学,证券公司的原因,每天一大早送绸的、提货的、上学的、上班的、买菜的,车来人往,自行车铃声、汽车声更是此起彼伏,而过街楼下则是喜得宝酒楼,二楼职工食堂,三楼则是工会的职工之家和大会场,每天清晨,许多食客都会停下来买早点,而后又匆匆而去,到了中午,附近的股民们都会到酒楼内小酌,谈论着当天的股市行情。职工们也会从车间的各个岗位下来,会聚到食堂,一边交谈,一边品尝各种丰富的午餐,下午工余时间又会去三楼打打乒乓、借阅图书,生活就按照这么个节奏悄悄地流淌着。而喧嚣的小巷,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慢慢安静下来。这样的情景延续到上世纪末,杭丝印厂的第一次搬迁。
  据资料记载,新华路一带一直是杭州丝织的重要发源地,尤其是,自唐代诸遂良九世孙诸载,从扬州迁归,带来“机杼之巧”,使这一带的丝织业开始发展,到了清末民国时期,私人作坊更为密集,加至中河、东河就在两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优越的地理位置,许多用水量大的丝绸炼染小作坊也应运而生。1949年杭州刚刚解放,34家炼染作坊在长庆街和林司后之间的原“泰丰”染坊的旧址上,联合成立了杭州丝绸练染工业联合工场,后来定名为杭州丝绸印染厂,也就是喜得宝的前身,从而开启了杭州丝绸印染业的发展。
  杭丝印巷原本是没有的,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被一片破矮的民宅占据,杭丝印厂则蜗居在狭窄的弄堂和密集的民宅之中,生产一直难以得到发展,而丝绸这个作为当时杭州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大户,一直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发展,先通路,于是在人大代表、丝绸工业局的多次提案下和呼吁下,最终得到市政府的批准,但由于受“文革”的影响,直到1976年才完成拆迁,建成了现在的杭丝印巷。
  路通了,“杭丝印”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新厂房开始矗立,大吨位锅炉进来了,进口的定型拉幅机、印花机来了……出口创汇迅速增加至数千万美元,企业也进入一个兴盛时期,喜得宝品牌也在传承34家老号染坊的匠心精神下诞生。
  随后,在城市建设快速推进下,企业又经历了第二次搬迁,在余杭经济开发区建起了以建设“中国高档丝绸生产研发基地”为目标的生产基地,而杭丝印巷却永远留在新华路上,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丝绸产业发展的历史记忆。
 





工信部备案:浙ICP备05089132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242号